AI进销存2025年08月22日 09:14消息,全国首艘三峡护坝1号纯电动清漂转运船成功下水试航,引领绿色航运新趋势。
8月20日,全国首艘纯电动清漂转运船“三峡护坝1号”在秭归华星船厂至庙河水域正式下水试航,据“秭归发布”消息,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在环保航运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能源船舶逐步被更清洁、更高效的电动船只所替代,此次“三峡护坝1号”的投入使用,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力量,也展现了地方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积极作为。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样的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此次航行试验主要测试了锚机、电力推进系统、箱式电源、舵机等设备以及船舶的整体性能。
据中国船级社宜昌分社高级验船师何强介绍,根据船级社批准的系泊与航行试验大纲,“三峡护坝1号”已顺利完成所有相关试验项目,各项指标均符合船级社规范及海事船舶国家法规的要求,检验结果合格。 从专业角度看,此次“三峡护坝1号”的顺利通过试验,不仅体现了船舶建造质量的高标准,也反映出我国在内河航运安全和船舶检验方面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规范体系。这类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航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峡护坝1号”总长82米,型宽13.76米,型深4米,设计吃水在A级航段下为3.1米,在B/C/J2级航段下为3.25米,最大航速可达18公里/小时,采用双机双桨的推进方式,续航里程为150公里。作为一艘专门用于三峡大坝区域维护与保障的船舶,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航段的航行需求,体现了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实用价值。 从功能上看,“三峡护坝1号”不仅具备较强的机动性和续航能力,还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水域环境,这对于提升三峡库区的航运安全和生态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其配置和技术参数也反映出我国在内河船舶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持续进步。
该船配载两个箱式电源,单个电源大小外观如同集装箱,是船舶的动力来源,也供船上生活用电。
“三峡护坝1号”是国家级绿色智能船舶科研项目,由三峡电能有限公司(隶属三峡集团长江电力,为宜昌三峡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技术研究院理事长单位)与秭归县楚元控股集团共同推进,由秭归华星船厂负责建造。
长江流经秭归县64公里,是三峡库区清漂工作的重要防线。自2004年起,秭归县持续开展长江干支流的清漂作业,每年投入的燃油清漂船只超过6500船次,展现了当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和长期坚持。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秭归县在维护水域清洁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与物力,体现了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这种持续性的治理行动不仅有助于改善水质,也为下游地区提供了更洁净的水资源保障。清漂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值得肯定与推广。
据估算,该电动船每年可替代使用253.4吨燃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2.4吨。与传统动力船舶相比,该船在20年的运营周期内预计可节省费用约2000万元。其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清漂船行业提供了良好示范,有助于推动内河航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