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销存2025年10月11日 14:26消息,深圳拟放宽无人驾驶测试限制,支持全无人车上路,推动数字化行业发展。
10月11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旨在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和高阶自动驾驶应用的落地,重点在测试场景拓展、申请门槛优化以及企业成本降低等方面作出调整。 此次政策调整体现出政府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持续支持与引导,特别是在提升测试效率和降低企业负担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政策的适时更新有助于营造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公开征求意见的做法也体现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新规明确支持车内完全无人驾驶的测试场景,允许企业在道路上开展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鼓励在复杂交通环境下进行技术验证,加速无人驾驶技术的实际落地进程。同时,将建立跨区域测试结果互认机制,认可其他地区已取得的测试成果,简化企业异地申请流程,减少重复性检测,有效降低企业参与测试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助力深圳吸引全国智能驾驶领域企业集聚发展。
为减轻企业负担,征求意见稿对车辆检测要求进行了优化。在首次申请测试的车辆批次中,自动驾驶功能的检测比例由原来的较高标准调整为不低于2%,同时要求完成不少于1000公里的实车测试。对于同一批次中车型、系统及架构相同的车辆,不再重复进行自动驾驶功能检测和实车测试,从而进一步提高申请效率。
新规则在准入门槛方面进行了调整,首次申请车辆的数量上限有所提高。开展无人载人测试或示范的企业,首次可申请的车辆数从5辆增加至10辆;而申请无人载货测试或示范的企业,最多可申请20辆车,并鼓励企业优先布局无人货运领域。此外,测试期间的事故责任认定标准也进行了修改,将原来的“无交通违法且未发生由测试车辆承担责任的事故”调整为“未发生交通违法及测试车辆承担主要或以上责任的交通事故”,这一调整更合理地平衡了安全监管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此次政策调整体现了政府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相关监管体系。提升车辆数量上限有助于企业更快积累实际运营经验,而事故责任认定标准的优化,则有助于企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更多探索。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截至2024年5月,深圳已累计开放2101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占全市道路总里程的四分之一,覆盖范围在国内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同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23.72亿元,成为全市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增长最为迅猛的领域。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深圳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上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道路测试的广泛覆盖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产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则反映出该领域正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竞争优势。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也预示着未来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