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销存2025年09月14日 10:09消息,新华社报道:餐厅使用预制菜将强制披露,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9月14日消息,消费者在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方面的知情权问题,终于迎来了积极的进展。 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与透明度的关注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于餐饮服务中食材来源和加工方式的了解需求日益增强。此次进展表明,相关方正在逐步回应公众关切,推动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信任感,也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据国内媒体报道,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即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的“身份”将首次有统一的表述,餐饮门店是否使用以及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被纳入强制性信息披露范围。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引发广泛关注。在相关消息曝光后,罗永浩转发了相关报道,并对此发表了看法。
“太好了,万众期待!!!再次明确我的态度(以防被误传或误解):1我并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会主动选择食用预制菜,比如为了省事、赶时间或者没有胃口的时候随便吃点。2既然预制菜是合法的,餐馆当然有权利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晓所用餐食是否为预制菜。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新华社也发表文章指出:“不怕你提前准备,就怕你不告知我。”
文章称,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可添加或不添加调味料等辅料,不含有防腐剂,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可搭配或不搭配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所标注的储存、运输及销售条件,需经过加热或熟制后才能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与完全现场烹饪相比,预制菜具有明显的优势。使用预制菜可以提升餐饮企业的运营效率,特别是在快餐等消费场景中,预制菜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需求。通过将一些耗时的加工环节提前完成,餐厅可以在短时间内重现一致的口味。
虽然新鲜食材的营养物质保留更为完整,也更符合人体的营养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预制菜就毫无价值。只要在生产、运输、保存和烹饪过程中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预制菜同样能够满足人体对热量和营养的基本需求。它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保障饮食便利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为什么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
其一,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导致公众对预制菜的信任度下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加热预制菜包用于外卖的报道,这些加工点的卫生条件往往较差,使得一些消费者将“预制菜”等同于“劣质菜”,形成了负面印象。
其二,长期以来,“预制菜”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定义,行业发展中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在消费端,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一定的疑虑和不信任感。
其三,最让消费者感到不满的是,一些商家以“现做现炒”为噱头,实际上却使用微波炉进行烹饪。他们用预制菜替代现做菜品,却仍然按照现做现炒的标准收费,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通知中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制度,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实际上,许多理性消费者并不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坚决反对商家隐瞒事实、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 在当前餐饮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预制菜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趋势。然而,消费者更关注的是信息的透明度与真实性。只有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才能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因此,推动预制菜的明示制度,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也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