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销存2025年09月20日 03:47消息,追觅科技掌门人宣布进军造车与手机领域,目标剑指理想汽车,欲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近期,追觅科技在多个领域频频发力,尤其在造车领域的布局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据《BUG》栏目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追觅计划于2027年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车型,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标志着这家原本以智能清洁家电起家的企业正式向高端出行领域发起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追觅内部已持续开展汽车造型方案投票,截至目前已进行至第38周。这意味着其对汽车外观设计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2024年底,显示出公司在产品定义上的长期投入与系统性筹备。这一细节表明,追觅并非临时起意“蹭热点”,而是早已悄然布局,试图从设计源头建立品牌调性。

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被指对造车怀有强烈执念。目前公司已将汽车业务划分为两大品牌:主品牌“追觅汽车”聚焦超跑级电动产品,内部代号“追觅-布加迪”,涵盖纯电动与增程式两个版本;另一品牌“星空汽车”则是追觅投资孵化的子公司,定位奢华SUV市场,主要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与宾利等顶级豪华车型。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俞浩本人格外重视对标宾利的产品线。他在内部明确提出:“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从L9到L8、L7、L6都能实现碾压。”此言虽显激进,但也折射出追觅欲借差异化配置策略快速切入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的野心。这种“以多打少”的产品思维,显然借鉴了小米在手机领域的成功经验。
俞浩在多场内部讲话中展现出极强的扩张欲望。他宣称:“已经甩开了科沃斯、云鲸、石头等,从此他们跟追觅不在一个维度。”更进一步提出,“未来手机领域,追觅、华为、小米要三分天下”。这类言论虽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当前中国科技企业纷纷跨界融合的大背景下,也不乏现实基础。
在团队建设方面,追觅汽车已组建一支横跨智能硬件与传统整车制造的专业队伍。既有来自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人员,也引入了多位具备整车开发经验的传统车企专家。与此同时,BOSS直聘平台显示,追觅正在大规模招聘销售、法规合规及各类工程师岗位,侧面印证其造车动作并非空谈。
更关键的进展是,追觅汽车已于近期完成首轮融资,创下国内新造车企业最快融资纪录。资本市场的迅速响应,反映出投资者对其技术积累和战略布局的认可。毕竟,在过去几年中,追觅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6379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高达45%,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的底层技术支撑。
目前,追觅-布加迪车型的外观与内饰方案已初步敲定,计划于2024年底在美国CES展上首发并展出样车。而星空汽车则依托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注册资本10亿元,总部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天眼查信息显示,俞浩通过三家公司间接持股80%,为实际控制人,体现出他对该项目的高度掌控。
在产品规划上,俞浩亲自参与制定多项硬性指标。例如,要求打造轴距达3.2米和3.3米的宾利对标车型,并明确指出前者尺寸须全面超越理想L9与问界M9,后者则需在外形上呈现“霸气硬朗”的风格,且所有参数不低于库里南。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追求,更是对品牌势能的刻意塑造。
具体来看,该系列首款车型命名为D9,规划四款配置:D9基础版定价26.99万–30.99万元,对标理想L6/L7与小米YU7;D9 Pro售价32.99万–38.99万元,对标理想L8与问界M8;D9 Max定价42.99万–48.99万元,对标理想L9;顶配D9 Ultra则定位于52.99万–58.99万元区间,正面挑战问界M9。俞浩强调,“一个车体实现四种配置,学习小米模式”,并自信宣称可全面碾压理想现有产品线。
此外,更高阶的D10车型也在规划之中,轴距将进一步提升至3.3米甚至3.4米,意图拉开至少10万元的价格梯度,冲击百万级豪华市场。这种“拉长即溢价”的策略在传统豪华车市场已有先例,但能否在电动化时代延续效力,仍有待市场检验。
值得关注的是,追觅已官宣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将在德国建设生产基地,选址紧邻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该区域聚集上千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涵盖精密制造、电子电气与材料科学的完整产业链。此举不仅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也为未来进军欧洲乃至全球市场奠定基础。
从商业逻辑上看,追觅的造车路径颇具代表性——依托原有技术积累(如高速电机、传感算法),通过高举高打的方式切入高端细分市场,避开与主流新势力的正面竞争。然而,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造车远比做家电复杂百倍。即便拥有资金、专利与人才储备,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仍需长期沉淀。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已有不少科技企业宣布造车,最终却因资金链断裂或技术瓶颈而折戟沉沙。追觅虽目前势头强劲,但仍处于“发布前夜”的脆弱阶段。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口号有多响亮,而是能否如期交付高品质量产车,并建立起可持续的品牌信任。
与此同时,追觅的野心并不止于汽车。其手机业务早已启动,目标直指5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意图与华为、小米形成“三分天下”格局。尽管目前尚处调研阶段,探索“N+1”的破局方向,但结合其全球化渠道优势与生态布局能力,不可完全低估其潜力。
更广泛的布局还包括旗下品牌MOVA将拓展大家电、厨电、电视乃至手机品类,旨在打造“人-车-家-宇宙万物生态”。这一愿景宏大得近乎科幻,但也反映出俞浩希望将追觅从单一功能品牌升级为综合性科技集团的战略意图。
据悉,追觅内部已设立多个孵化群组,由集团联席总裁雷鸣(内部称Mamba)直接负责。作为华兴资本出身的投资老兵,雷鸣曾主导追觅C轮融资,并与俞浩同为清华校友。他的存在,或许正是追觅能在短时间内整合资源、高效推进多元业务的关键所在。
随着业务版图不断扩张,俞浩放出豪言:“将挑选一批快速发展的BU,投入更多资源和力量。从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会在全球各个交易所批量IPO。”若真能实现,这无疑将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综上所述,追觅科技正站在一场自我革命的临界点上。它不再满足于成为“扫地机器人里的战斗机”,而是渴望跻身全球顶尖科技公司的行列。其跨界步伐之大、战略野心之强,令人惊叹。但我们也要看到,越是宏大的蓝图,越需要扎实的执行力与时间的考验。真正的伟大,从来不靠宣言铸就,而是在一次次交付中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