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350亿美元收购案震撼行业,英特尔市值大跌,昔日巨头面临严峻挑战。
谁能想到,曾经势同水火的两家科技巨头——英伟达与英特尔,竟在20多年后迎来如此戏剧性的转折。就在昨天,双方联合发布声明,宣布英伟达将投资5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部分股份,正式成为其重要股东之一。这一消息不仅震动了全球半导体行业,也让资本市场为之沸腾。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近期出版的《英伟达之道》一书中曾披露,1998年黄仁勋(老黄)曾对团队直言:“英特尔就是要抓住我们,让我们破产。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他们让我们之前干掉他们。”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昔日立誓“反杀”的挑战者,反而成了濒临困境的行业前辈的“救火队员”。这不仅是商业版图的逆转,更像是一部现实版的人生逆袭剧。

根据协议内容,此次合作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战略层面的深度绑定。未来,英伟达将借助英特尔在x86架构和客户端计算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其在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布局;而英特尔则将依托英伟达在AI、GPU及数据中心方面的领先技术,加速转型步伐,尤其是在高性能计算和AI基础设施领域展开联合研发。

消息公布后,市场反应极为强烈。英特尔股价一度飙升超过30%,最终收盘涨幅仍高达23%以上。这是自1987年以来该公司罕见的单日涨幅,堪称“一己之力打回40年前的辉煌”。受此带动,英特尔旗下一众供应链企业股价也纷纷上扬,形成一波明显的“小阳春”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通过此次交易获得约4%的持股比例,虽未达到控股权门槛,但已稳居大股东行列。黄仁勋在电话会议上公开表示:“我们认为这将是一笔不可思议的投资。”言语中难掩兴奋与信心。而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则回应称:“我要感谢黄仁勋对我以及英特尔团队的信心,我们将全力以赴,确保这笔投资获得理想回报。”

客观来看,这笔交易无疑为深陷困境的英特尔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近年来,公司在AI浪潮中严重掉队,制程工艺长期落后于台积电,芯片代工业务更是举步维艰。自2021年宣布进军代工以来,尽管投入巨资建设晶圆厂,却始终未能吸引外部大客户下单。去年虽成立独立代工部门,但仍仅有内部订单支撑,外界质疑声不断。

今年7月,陈立武就曾公开喊话求援:若再无外部客户支持,英特尔可能不得不考虑放弃芯片制造业务。这一表态背后,是美国政府对于本土半导体制造能力衰退的深切忧虑。毕竟一旦英特尔代工体系崩塌,美国在全球先进制程上的自主可控能力将大幅削弱。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此前提出的“拯救英特尔计划”似乎正在逐步落地。继上个月美国政府间接持股10%之后,英伟达的这次战略性投资无疑为该计划再添重磅砝码。不过,英伟达方面已明确澄清,此次收购完全由企业自主决策,美国政府“根本没有参与这一伙伴关系”,谈判过程持续近一年,早于任何政策推动。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50亿美元的注资虽能缓解燃眉之急,却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英特尔的战略困局。尤其关键的是,目前并无迹象显示英伟达有意将芯片生产转向英特尔代工——相反,黄仁勋甚至暗示,双方未来仍将继续依赖台积电作为主要代工厂。
这意味着,英特尔最核心的问题——代工业务缺乏客户信任和技术竞争力——并未因这笔投资得到解决。仅靠资本输血无法重建市场信心,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结构性改革。不少分析师指出,英特尔应考虑将芯片设计与制造业务彻底拆分。唯有如此,才能让设计部门更灵活地与英伟达等伙伴协同创新,也让代工部门以更开放的姿态争取AMD、高通乃至英伟达本身的订单。
回顾历史,这两家公司的恩怨由来已久。早在21世纪初,英特尔曾有意以200亿美元收购当时尚处成长期的英伟达,但最终作罢。此后,英特尔试图自主研发GPU对抗英伟达,推出Larrabee等项目,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正是在GPU领域的长期缺席,使其错失AI革命的关键窗口期,最终不得不向昔日对手低头求助。
从压制者到求助者,从竞争者到合作者,这场转变折射出技术变革的残酷逻辑: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顺应趋势的生存者。而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合作,也将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台积电。虽然目前仍是全球最先进的芯片代工“东南一柱”,但一个获得英伟达技术支持与背书的英特尔代工厂,未来极有可能成长为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在美国政策扶持和本土化需求上升的大环境下,英特尔若能在2纳米及以下节点实现突破,或将真正具备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而对于AMD而言,形势则更为严峻。作为当前唯一能在CPU和GPU双线抗衡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厂商,AMD一直依靠差异化竞争维持市场份额。如今,两大对手走向联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无疑将对其构成巨大压力。倘若英伟达与英特尔在AI PC、数据中心一体化解决方案上取得突破,AMD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夹击局面。
最后,这一事件让人不禁联想到1997年的经典一幕:当时同样濒临崩溃的苹果公司,收到了来自宿敌微软的1.5亿美元投资,换取约5%股份。彼时无人相信苹果能东山再起,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如今,英伟达用50亿美元买入处境堪忧的英特尔约5%股份,同样是危局中的关键援手。
这是历史的轮回,还是偶然的巧合?或许答案并不重要。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在一个技术迭代加速、产业边界模糊的时代,曾经的敌人完全可以变成今天的盟友。商业的本质不是仇恨,而是生存与进化。英特尔能否借此次合作重拾荣光,取决于它是否真正愿意放下身段、拥抱变革。而这,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逆袭”开始的前提。